“每次有新朋友加自己,但不想点同意。觉得一但同意了就得说话,不熟悉又不知道说什么。”
这是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发的话题:为什么会越来越害怕跟陌生人聊天?
下面有33位网友回答。有人说:“我也是,因为觉得要找话题很累,而且觉得尴尬。”有人说:“恰恰相反,我很喜欢和陌生人聊天。”
为什么有人在熟悉的人面前更自在,而有的人恰恰相反?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自我概念、依恋类型和信任感。
以我本人、Mia和Lin作样本,可以更清晰地探讨这个问题。Mia是我侄女,Lin是一位来访者。
我与Lin在陌生人面前更自在,Mia在熟悉人面前更自在。
我与Mia的自我概念都是积极正性的,Lin的自我概念主要是积极负性的。
我与Lin都是不安全型依恋,Mia是安全型依恋。
自我概念的影响
与熟悉的人相比,Lin在陌生人面前更能自如地表达,更能展示自信与能力。她非常害怕熟悉的人,特别是熟悉的权威“看透”自己。
那么,她认为被“看透”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呢?
她给出了十几个词汇:抑郁、偏激、敏感、胆小、一事无成、无价值、很麻烦、渴求别人施舍等。在她的自我评价中,75%的内容都是消极负性的。
这是她害怕熟悉人的根本原因。
在熟悉人面前,她常常谨小慎微、小心翼翼、欲言又止。她也不敢轻易把陌生人变成熟悉的人。她认为,一旦别人知道她真实的样子,就会离开自己。
与Lin不同,我的自我概念比较积极正性。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爱学习、勤奋上进的人。
想到一个有趣的经历:在一个工作坊中,老师让学员们用“我是一个……人”造句,十几个人中我是惟一一个只写了自己优点的人。这次体验活动的设置,并没有说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当听到别人提到自己缺点的时候,我才意识到:
“噢,原来还可以写缺点。”
基本上,Lin的自我概念是差的,我的自我概念是好的。我根本不担心别人看透真实的自己,但为什么我与她一样,在陌生人面前更自在,在熟悉人面前更不自在呢?这可能和依恋类型有关。
依恋类型的影响
根据鲍尔比和安斯沃斯的研究,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安全型依恋,另一类是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三类:回避型、矛盾型、紊乱型。
简单地说,依恋就是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如何体验母亲和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我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在我的感觉中,母亲是严厉的、不可亲近的、让人害怕的。我与母亲的关系是疏远、冷淡的、互不干扰的。
Lin也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她与母亲的关系虽然不像我与母亲如此疏远,但也不是安全和滋养的类型。我们不同的一点是:我有一个寂静的童年——我的母亲与家庭从来没有给我负性评价;她有一个嘈杂的童年——她的母亲与家族成员,给了她很多、很多负性评价。
Mia与我们不同,她是安全型依恋。她说,小时候母亲总是柔声细语地和她说话,因此她觉得母亲是温暖的、呵护的、慈爱的,她与母亲很亲近。
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曾经被人深深地疼爱过,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个地方是安全可靠的,至少有一个人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这是他们面对世界的底气。
对未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如果连最熟悉的母亲,都不能让他们亲近、放松和愉悦,他们怎么能亲近其他熟悉的人呢?
Lin担心熟悉的人对自己有负性评价。这个我倒不担心。我对熟悉的人感觉不自在,更多的是对一种亲密的、交融的、牵连的关系的不舒服。陌生人之间那种彼此无涉、来去无挂、互不妨碍的关系,更让我放松。
Mia就不一样,她更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在熟悉的人身边,她更自在、放松、愉悦。她甚至不排斥别人对她的“干涉”。她说,与表姐在一起时,表姐总会“安排”她做一些事,但她一点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因此,我推断: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在熟悉人面前更自在;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在陌生人面前更自在。
信任感的影响
影响一个人在熟悉人和陌生人中间哪个更自在的因素,可能还有信任感。
Mia说,她发现自己在陌生人和熟悉人面前很不一样。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她是一个自律的、能干的、聪明的姑娘。但在熟悉的人面前,她显得很逗比,对于日常生活甚至是笨笨的、无能的。
我问Mia:“为什么你在陌生人面前更不放松?”
她想了一会,说:“可能不够信任吧。”
我对他人的信任度蛮高的,对陌生人也少有防御之心。当然这未必是好事,适度防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
更信任熟悉人还是陌生人?这主要看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下面这位网友的分享就很有代表性。
Lin的经历也是这样。小时候,她的姑、叔、姨等,总是对她特别是她的母亲,有很多负面评价。哪怕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不久前她回老家,这些亲戚依然会提起当年母亲如何不好之类的事情,这让她很受伤害。一个人如果一再被熟悉人所伤害,当然会更信任陌生人。
但对于一个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又能对他人保持基本信任的人,更健康的人际模式是:既能享受亲密的人际关系,又不惮于与陌生人接触,还拥有把陌生人变成亲密朋友的能力。
来源: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