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洛伊德 |
|
我们知道,人们的禀赋各异,承受应付文化要求的能力,各有其不同的限度。苛求于己,超过其本性所能承担,则将为心理症所苦。如果人们多容忍些自己的“不完美”,日子将会好过的多。
—— 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 (1895)
《梦的解释》 (1900)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
荣格 |
|
一个不懂得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别人的。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另外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他”—他在梦中向我们说话,他告诉我们,他看我们的方式是怎样迥然不同于我们看自己的方式,当我们处于无法解决的困境中,他有时就能闪现出光亮,而这光亮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态度—那是使我们走入困境的态度。
—— 荣格
|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生于瑞士克斯维尔小镇:4岁时他随全家迁往巴塞尔郊区的克来恩——许宁根,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学校教育。荣格小时候是个性格内向孤僻,但智力十分早熟的孩子。他的父亲、叔叔和外祖父都是牧师,家庭里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气氛。在这样的个人气质和家庭气氛的影响下,荣格在幼年时就开始思考他所做的梦和神奇的超自然的东西,他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才能体会到的神奇的幻想世界里。
1900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同年12月他来到苏黎世在伯格尔兹利精神病院做著名精神病学家尤根·布留勒尔的助理医师。荣格到巴黎与意识和催眠研究的先驱皮埃尔·让内一起工作。在对精神病研究的最初几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病理学》。荣格对人类心灵的好奇心使他对弗洛伊德的研究产生了兴趣,1907年荣格把自己写的一本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书寄给弗洛伊德以后,两人终于在维也纳见面,从此开始了他与弗洛伊德的交往。但是由于两人严重的理论分歧,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只延续到1913年,以后他们彼此再也没有见过面。在理论上不再支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转而倡导分析心理学。1919年荣格就已经辞去了他在伯格尔兹利精神病院的职位,在苏黎世湖边他自己的寓所里私人开业。虽然荣格曾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旅游考察,但是他始终在这个所里专心进行心理治疗,以及分析心理学的写作,直到1961年去世。
荣格在心理学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对于荣格来说,人类的心灵不仅包括意识、潜意识,也包括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与个体潜意识不同,它潜存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从来不为人的意识所感知。它为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是人类心灵中仍旧活跃着的祖先经验,而且常常以各种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潜意识这一概念出发,荣格把他的心理学理论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人类的心灵探索时代的精神潮流、文学艺术与宗教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
荣格终生都关注着人类灵魂的奥秘,始终致力于人类人格基因的探寻。他的著作中充满了神话、宗教、巫术、炼金术、占卜、梦幻、想象和精神病历。一方面荣格的理论体系因其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而吸引了无数渴望探究世界奥秘的人们,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晦涩艰深充满魔幻色彩的理论使他招致了长期的非议。然而无论如何,荣格是一个具有创造思想和独立风格的思想家,尽管他的理论也存在着片面和自相矛盾,但是我们只能通过人类历史的变迁来检验他的学说,我们永远都不能否认荣格作为一个杰出的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史上的光辉成就。
|
阿德勒 |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用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自卑感。
—— 阿德勒
|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幼时身体虚弱,四岁才会走路,五岁患严重肺炎,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为眼科和内科医生,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1911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1914年他创办>。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在1922年至1930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年定居纽约。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1969,1927,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
>(1932,台湾中译本名为>,黄光国译,1960)
|
罗杰斯 |
|
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
—— 罗杰斯
|
罗杰斯 卡尔 兰塞姆(Rogers,Carl Ransom 1902―),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
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位,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卡尔?罗杰斯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一个离芝加哥30英里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他说,他的心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同年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6―194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罗杰斯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理论起初是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他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正常的发展。他的疗法原称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反对采取生硬和强制态度对待患者,主张咨询员要有真诚关怀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又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他的心理疗法今天在欧美各国已广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论也颇有影响。
|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的身上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它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像幻想中的天堂一样美好。
—— 马斯洛
|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
马斯洛的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最早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他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他相信,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创作的能力,邪恶和神经症是环境造成的。